馬駿:讓綠色金融更普惠 讓普惠金融更綠色

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 2022-03-25 14:17 瀏覽量:4721

馬駿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研究院院長

綠色金融的框架中包括四個支柱:分別是標準、披露、產品和激勵。所謂綠色金融的標準就是它的界定標準,到底什么是綠色的,必須有一套說法。目前為止至少有三套綠色金融的界定標準:一是關于綠色信貸的界定標準,二是關于綠色債券的界定標準,我們叫綠債目錄,第三是綠色產業(yè)目錄。這三套標準是有機結合的,基本上是相通的。此外對綠色項目有披露要求,最初主要是環(huán)境效益的披露,現(xiàn)在披露內容逐步在擴展。產品有綠色信貸、綠色債券、綠色基金、綠色保險等等,綠色信貸總量已經達到16萬億人民幣。激勵措施也不少,包括去年由人民銀行推出的關于碳減排支持工具,地方上使用了很多像對綠色金融的一些擔保貼息等措施。綠色金融發(fā)展到目前,正式有了一個體系概念之后,已經有七年?,F(xiàn)在我們的綠色貸款余額是全球第一,綠色債券存量排名全球第二。

普惠金融發(fā)展非常好,過去幾年覆蓋率、可得性、滿意度都有很大的提升。但是,現(xiàn)在面臨一個需要研討的問題,綠色金融還不夠普惠,普惠金融不夠綠色。

綠色金融主要還是聚焦在大型基礎設施類的建設,比如綠色能源、綠色交通和綠色建筑項目,由于行業(yè)特點這些做綠色項目的主體一般是大中型企業(yè),央企、國企比較多,也有一些大型民營企業(yè),小微企業(yè)參與度比較有限。從普惠的角度看,我們做過調研,地方上中小銀行綠色信貸的比例相對比較低,一些小銀行的綠色信貸比例只有1%左右,大銀行有百分之十幾甚至百分之二十的,這體現(xiàn)了小銀行覆蓋的普惠客戶包括小微企業(yè)和農業(yè)客戶等等,他們的綠色程度也相對比較低。這背后的原因非常復雜,有界定標準的原因,披露的原因,激勵機制的原因。所以,下一階段重點要研討,為什么普惠金融綠色的程度不是很高,怎樣能夠有效地把普惠當中的綠色做起來,同時,把綠色金融延伸到更多的小微、“三農”、消費等領域中去。

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發(fā)力:

第一是把綠色金融的標準逐步延伸,使其覆蓋更多的小微企業(yè),覆蓋更多的農業(yè)活動,以及消費類活動。到目前為止,綠色金融標準主要基于項目,而項目雖然比較明確了是211類,但大部分項目是在大中型企業(yè)中落地,小微企業(yè)沒有能力開展比較正規(guī)的綠色的項目。因此,未來必須對小微企業(yè)本身有一個綠色界定標準,不管有沒有項目,但企業(yè)是不是綠色的必須要明確。對農業(yè)來講,農業(yè)經濟活動需要有一些比較明確的認定其綠色性的標準,比如化肥、農藥,哪些不綠,哪些是有機的比較綠色的,農產品的綠色化程度到底該怎么界定,這些界定標準是需要從金融機構角度可操作的,不能太復雜,成本不能太高。此外,消費領域中的綠色界定也需要明確,其實產品層面已經有了很多的標準,像綠色家電、綠色汽車、綠色建筑物等等,但如何把這些技術性標準,轉換成為金融機構可以比較低成本進行操作的標準,這是下一階段需要重點進行的一項工作和完善的一些機制。有了這些機制之后,金融機構才能比較便利地識別綠色小微企業(yè)、綠色農業(yè)活動和綠色消費活動,才有可能把綠色金融產品和支持性政策延伸到這些領域中去。

第二是要建立符合小微農業(yè)和消費相關的綠色ESG的披露體系。前面提到,綠色金融中的第二大支柱是披露,不光本身需要是綠的,同時要告訴市場、金融機構和公眾,我確實是綠的,要能夠把環(huán)境效益記載和報告出來,包括減少了多少的碳,減少了多少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和污水等等,這些披露的具體的要求和計算方法及如何實施,需要有一套辦法能夠適用到小微農業(yè)和消費。具體的要更多的采用金融科技的手段進行披露,不僅僅是披露這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跟披露相關的整個產業(yè)鏈,包括對數(shù)據的采集和計算,對活動如何進行貼標,最后報送給監(jiān)管部門向公眾披露等等。這些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嘗試,尤其在中國第一批綠色金融改革實驗區(qū)當中的一些地方,尤其是湖州市已經做了不少這方面的工作,包括最近開發(fā)的湖州關于小微企業(yè)的ESG評價體系已經高效地開展了對小微企業(yè)的綠色識別。

第三是開發(fā)一些適用于小微農業(yè)和消費方面的綠色金融產品。過去的綠色金融產品大量的是支持綠色基礎設施的項目,但是小微有它自身的特點,比如一些小微企業(yè)沒有項目貸款的要求,但它主要的要求就是流動資金,怎樣對流動資金進行綠色的貼標。農業(yè)、消費都需要有自己有特色的金融產品,例如買房子,綠色按揭就是綠色消費貸款,買汽車如果是買電動車也是一種綠色消費貸款。有些地方已經推出了企業(yè)和消費者的碳積分,這也是挺好的嘗試,碳積分可以作為對普惠的客戶進行授信和利率優(yōu)惠的基礎。另外還可以考慮對綠色中小企業(yè)提供集合債金融工具。

最后是如何提供政策激勵,讓普惠的綠色性和綠色的普惠性進一步提高。具體是把現(xiàn)有的普惠金融的激勵機制,同綠色金融的激勵機制整合起來,爭取把他們同時用到綠色普惠的經濟活動當中,這樣就具有了雙重優(yōu)惠,對這些經濟活動可能會產生更大的激勵。具體怎么做,還是要深入研究,但工具都已經有了,比如綠色領域中的擔保、貼息、再貸款等等工具。在普惠領域當中也有類似的工具。怎么把這些工具重疊的部分用好,而且把對象識別清楚,這些都是下一階段要做的重要工作。


排行

一月 一周
      關注中循協(xié)官方微信